首页关于我们 → 正文
关于我们

了解内蒙古

[Date:04-12] Source:   Author: [Font: Big Normal Small]

      基 本 情 况

      自然地理 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北方,东西长约2400多公里,南北最大跨度为1700多公里,总面积118.3万平方公里,占中国陆地面积的1/8。内蒙古地形以高原为主,气候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。

      行政区划  内蒙古自治区下辖呼和浩特市、包头市、呼伦贝尔市、通辽市、赤峰市、乌兰察布市、鄂尔多斯市、巴彦淖尔市、乌海市和兴安盟、锡林郭勒盟、阿拉善盟9市3盟及满洲里市、二连浩特市2个计划单列市,首府呼和浩特市。全区共有102个旗县(市、区)。

      人口民族  内蒙古自治区以蒙古族为自治主体,汉族占多数,共有蒙古、汉、满、回、达斡尔、鄂温克、鄂伦春、朝鲜、锡伯、土家、东乡、苗等55个民族组成。全区总人口近2500万,其中蒙古族人口458万。

      区域自治 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5月1日,是中国最早成立的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。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、自治区人民政府是内蒙古自治区的自治机关,行使自治权利。自治区政府主席由蒙古族公民担任。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受法律保护,通用蒙、汉两种语言和文字。

      发 展 条 件

      资源禀赋  内蒙古是中国自然资源富集地区之一。有13.2亿亩草场、3.73亿亩森林,1.2亿亩耕地,森林、草原和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首位,38种矿产资源探明储量居全国前3位,其中煤炭、稀土等17种矿产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一位。旅游资源丰富多彩、独具特色,天然草场、原始森林、浩瀚沙漠、美丽湖泊,以及厚重的历史文化、浓郁的民俗风情和富有特色的民族文艺,吸引着无数国内外游客,使内蒙古成为令人神往的旅游胜地。

      区位条件  内蒙古地跨中国“三北”(东北、华北、西北)地区,与国内8个省区相邻,既是京津和环渤海的腹地,也是华北连接大西北的经济通道,靠近出海口和国内中心市场,资源、区位优势组合条件较好。内蒙古地处中国向北开放的前沿,北与蒙古国、俄罗斯接壤,有16个对外开放口岸,满洲里和二连浩特分别是中国对俄罗斯和蒙古国的最大陆路口岸。

      政策环境  新世纪以来,中国启动实施了西部大开发、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等战略,出台了《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》,为内蒙古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支持。2015年3月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外交部、商务部联合发布的《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》明确提出,发挥内蒙古联通蒙俄的区位优势,建设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,为内蒙古发展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。

      经 济 建 设

     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多年来,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,一直保持了经济发展、社会进步、民族团结、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。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,内蒙古坚持不懈地推进工业化、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,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,实现了跨越式发展。

      2014年,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7769.5亿元,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排第15位。全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1044元,按年均汇率计算折合为11565美元。全年完成一般公共财政预算1843.2亿元,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884.2亿元,分别增长7.1%和5.4%。全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28350元,居全国各省区市第10位,增长9%;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76元,居全国各省区市第16位,增长11%,均高于经济增长速度。

     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,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,着力促进经济健康发展,农牧业、工业和第三产业协调推进。2014年,内蒙古自治区羊绒制品产销量、羊肉、牛奶产量以及原煤产量、稀土化合物产量、外送电量都居全国第1位,天然气产量居全国第2位,全区三次产业比例为9.1:51.9:39,实现了由农牧业主导型经济向工业主导型经济的历史性转变,基本形成了以能源、冶金建材、农畜产品加工、化学工业、机械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为支撑的工业体系,涌现了像鄂尔多斯、伊利、蒙牛、北方重工等一批中外驰名商标。大力实施扶贫攻坚、农村牧区“十个全覆盖”等惠民工程,城镇化率近60%,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。

      基 础 设 施

      内蒙古坚持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,以骨干工程为重点统筹推进交通、水利、农牧业、市政等各领域基础设施建设,不断提高发展保障能力。2014年,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2074.2亿元,比上年增长15.6%。

     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,公路通车总里程17万公里,居全国第12位,其中高速公路4237公里,12个盟市高速公路全部贯通;铁路运营总里程1.2万公里,继续保持全国领先;呼和浩特到包头高铁动车正式开行,结束了内蒙古没有高铁的历史;全区民用机场达到18个,形成了贯通区内、畅通全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。

      能源、水利重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。2014年,蒙西电网变电容量超过1亿伏安,电网规模实现历史性突破;锡林郭勒至济南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全面开工;农网改造升级项目全部完成。水利建设完成投资150亿元,黄河近期防汛工程竣工,海勃湾水利枢纽主体工程、呼伦湖生态治理工程基本完工,扎敦水利枢纽等在建工程进展顺利,尼尔基水利枢纽下游灌溉区开工建设。

      生 态 环 境

      内蒙古自治区大力推进绿色发展、循环发展、低碳发展,美丽内蒙古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。在中央政府支持下,陆续启动实施了天然林保护、退耕还林、京津风沙源治理、“三北”防护林、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、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六大生态建设工程,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实现持续“双增长”,荒漠化土地、沙化土地面积首次实现“双减少”,森林覆盖率达到21%,草原平均植被覆盖度已从2001年的30.58%恢复到现在的44%,沙尘天气由上世纪的年均近20次降到近5年的年均9次左右,影响范围、强度、持续时间均呈下降趋势,先后关停“三高”企业3000多家,全面完成了国家节能减排各项任务,重点监测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由平均200天左右上升到了350天左右。

      加强自然保护区、生态功能区和草原、林地、湿地、沙地保护,确定自然保护区182个,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9个,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60个,自然保护区面积1261.9万公顷。

      教 育 人 才

      内蒙古自治区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,教育投入大幅增长,办学条件显著改善,形成了比较完整的、具有民族特点的教育体系,教育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明显提升。2014年,全区幼儿园在园人数55.90万人,增长8.43%,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.42%,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4.92个百分点;有小学2174所,在校生129.65万人,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%;有初中725所,在校生66.97万人,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7.3%;有普通高中278所,在校生48.4万人,普通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7.3%;有中等职业学校258所,在校生23.19万人;有普通高校50所,比上年增加1所,在校生40.64万人,全年毕业学生11.17万人,增长3.19%;有研究生培养单位10个,全年招收研究生5987扔,增长1.7%,在校研究生17278人、增长2.3%。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,实施民族教育发展工程,民族中小学办学条件达到并部分超过当地同级同类学校平均水平。

      大力实施“人才强区”战略,深化拓展“草原英才”工程,着力建设特色产业高端人才聚集、“草原硅谷”人才特区、京蒙人才交流合作“三大平台”,深入实施“十大百人计划”,人才聚集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。加快培养产业发展急需专业技术人才,培养支持创新创业团队175个、创新创业基地42个、“草原英才”712名。落实百名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,建成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9个、技能大师工作室14个,全年新增技能人才5.9万人。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97人,引进国外智力项目77项,引进技术合作机构和企业74家,新建博士后流动站6个。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32家,引进院士83名,人才发展总体水平进入西部先进省区市行列。

      文 化 体 育

      内蒙古历史悠久,文化厚重,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草原文化的主要承载地。在漫漫历史长河中,先后有匈奴、鲜卑、突厥、乌桓、契丹、女真等游牧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,共同创造了以“崇尚自然、践行开放、恪守信义”为核心理念的草原文化,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。

      全区有各类文化遗存1.5万处,其中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41处,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7处,馆藏文物50余万件,还有绚丽多彩的民族音乐、舞蹈、曲艺、文学作品、绘画、雕刻、民间手工艺、饮食、服饰和极具特色的民风民俗,使内蒙古成为一座庞大生动的民俗风情博物馆。

      近年来,内蒙古围绕实现民族文化大区向民族文化强区跨越的战略目标,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,全面推进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文化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,全区共建成公共图书馆116个、文化馆105个、博物馆135个,苏木乡镇综合文化站1038个,全区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8.42%,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8.57%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,培育形成了6个国家级、34个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。组织实施草原文学精品创作等工程,先后创作了《东归英雄传》、《额吉》、《天边》、《盅碗筷》等1500多个艺术门类剧节目,培育和打造了乌兰牧骑、蒙古族青年无伴奏合唱团、五彩呼伦贝尔等一批民族文化品牌。文物保护工作力度不断加大,设立了“草原文化遗产保护日”,锡林郭勒盟元上都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,蒙古族长调民歌和呼麦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“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”,拥有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遗项目405项,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逐步健全。

      内蒙古把发展体育事业作为促进人民身体健康、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大事来抓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,每年全民健身活动达到1000多项,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数占全区总人口的38%以上。竞技体育水平进一步提高,参赛全国运动会、亚运会、奥运会创造了自治区历史最好成绩。2014年在国内外重大竞赛中获得奖牌287枚。民族体育健康发展,博克、曲棍球和那达慕被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。积极发展体育产业,打造了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体育品牌赛事活动,2014年内蒙古体育彩票销量达29.36亿元。

      医 疗 卫 生

      内蒙古按照保基本、强基层、建机制的要求,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,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扎实推进,城乡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取得了新突破,覆盖面达到50%以上。到2014年底,全区有各种医疗卫生机构23426个,其中,医院639个,农牧区卫生院1335个,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19个,妇幼卫生机构117个,专科疾病防治院(所)53个,拥有病床12.9万张,增长7.5%;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5.4万人,其中执业医师、助理医师6.2万人;拥有农村牧区卫生室1.4万个,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.8万人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7.84%;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%。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,全区人均预期寿命“十二五”末达到73岁。

      蒙医、蒙药事业快速发展,蒙医药的知名度日益提高,美国、日本、韩国、荷兰等国家和台湾、香港等地区多次派专家前来访问考察。自治区2名梦呓专家分别获得“国医大师”和“终身成就奖”。内蒙古国际蒙医院是全国最大、独立建制的自治区级蒙医院,内蒙古蒙药制药厂是全国最大的蒙药生产企业。蒙医药的知名度日益提高,每年都有万余名国外患者来内蒙古就医。

      社 会 保 障

      内蒙古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,构建起比较完备的就业政策体系,城乡就业过莫持续扩大。2014年,全区就业人员1487.6万人,比上年增加79.4万人,增长5.6%。其中,城镇就业人员740.4万人。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437.3万人。实现失业再就业6.2万人,安置就业困难人员6.9万人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.59%的较低水平。多渠道促进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56.7万人。14.5万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或落实就业去向。

      按照广覆盖、保基本、多层次、可持续的方针,以基本养老、基本医疗、城乡低保为重点,下大力推进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,主要社会保障标准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。2014年,全去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24.9万人,增长5.7%,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761.9万人。企业退休养老金月人均增加191元,城镇低保标准人均提高28元,农村牧区低保标准人均提高267元,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由280元提高到320元。全区城镇职工、居民医保政策内住院费用基金支付比例分别达到80%和70%以上。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到1012万人。

      民 族 宗 教

      内蒙古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,汉族占多数,由满、回、朝鲜、达斡尔、鄂温克、鄂伦春等55个民族组成的少数民族自治区。自治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政策,共制定了285部地方性法规,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和管理本民族、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力,形成了平等、互助、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,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、共同繁荣发展。

      民族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。形成了与区内普通教育相协调,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合理,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民族教育办学体系。全区共有蒙古语授课幼儿园177所,有独立设置的民族中小学571 所,在校学生34.3万人,有20所普通高校开设了100多个蒙古语授课专业,有35所普通高校开设了少数民族预科班和民族班。

      保护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。蒙古语言文字是内蒙古通用语言文字。2005年,自治区出台了《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工作条列》,以法律的形式规定,自治区各级政府应当保障蒙古族公民学习、使用、研究和发展蒙古语言文字的权利。蒙古语言文字在各级党政机关、司法、学校、广播电视、新闻出版等领域广泛应用。

      宗教信仰自由。内蒙古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少数民族地区,现有7种宗教;藏传佛教(喇嘛教)、汉传佛教、道教、伊斯兰教、天主教、基督教和东正教。信仰藏传佛教的主要是蒙古族 ,信仰汉传佛教、天主教是主要是汉族,信仰伊斯兰教的主要是回族,信仰东正教的主要是俄罗斯族。藏传佛教著名的寺庙有呼和浩特市的大召、席力图召,包头市的五当召、美岱召,锡林郭勒盟的贝子庙,阿拉善盟的延福寺等。

      旅 游 风 光

      内蒙古自然风光壮丽,历史文化厚重,民俗风情浓郁,旅游资源十分丰富。

      辽阔的草原。内蒙古天然草场总面积达13.2亿亩,居全国五大牧场之首。从东到西根据地貌、气候、土壤、植被自然因素和区域差异,分为草甸草原、典型草原、荒漠草原、沙地草原,涵盖世界所有草原类型,被专家称之为完整的天然草原博物馆。

      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。旅游者可以走进蒙古包中,品一品蒙古奶茶,尝一尝手把肉,感受草原美味的诱惑;坐一坐勒勒车,住一住蒙古包,遐想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;穿一穿蒙古袍,骑一骑蒙古马,融入蒙古民族的多彩世界;看一看摔跤、赛马、射箭,领略马背民族的雄风;听一听悠扬的长调,体味草原的博大、深沉、浪漫。

      美丽的森林与冰雪风光。内蒙古东起举世闻名的大兴安岭、西到贺兰山,拥有25处国家级森林公园,有森林面积3.73亿亩, 被誉为“中国的绿色宝库”。内蒙古处于寒温带地区,中东部地区每年十月中旬开始下雪,第二年四月底冰雪融化,降雪稳定,存雪期长达半年之久,冬季展现了“北国风光,千里冰峰,万里雪飘”,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景象。

      浩翰的沙漠。内蒙古的沙漠主要分布中西部地区,世界著名的有巴丹吉林、腾格里、乌兰布和、毛乌素和库布齐大沙漠。内蒙古沙漠中处处有鸣沙(响沙),沙沙有湖泊是区别其他地区沙漠重要特点。鄂尔多斯市响沙湾是5A级旅游景区。

      奇特的地貌景观。内蒙古的高原天然湖泊众多,达1000多个,大小湖泊与草原、沙漠、森林共同构成独特的自然景观。喀什克腾旗的世界地质公园以石林冰臼著称,耸立在隆起山地的阿斯哈图大理石石林,雄伟壮丽,且四季景色各异,实为众多石林中的精品。

      2014年,全区实现旅游总收入1805.3亿元,增长28.6%。接待入境旅游人数167.1万人,增长3.4%;旅游外汇收入10亿美元,增长4.2%。国内旅游人数7414.9万人,增长12.1%;国内旅游收入1745亿元,增长1745亿元,增长29.9%,旅游业成为经济发展重要驱动。

      对 外 开 放

      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  改革开放以来,内蒙古自治区积极推进对外开放,取得了明显成效,全区进出口总额从2003年的31.14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145.53亿美元,增长3.67倍,其中2014年进口81.59亿美元,出口63.94亿美元。全区共有进出口企业8909家,对外贸易伙伴达到17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
      外商投资总量持续增长  内蒙古不断扩大对外开放,优化投资环境,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,拓宽吸收外资渠道,扩大利用外资规模,努力提高引资水平,利用外资取得了长足发展。截止2014年底,全区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2276家, 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179.4亿美元。农畜产品深加工、化工、风电等优势产业吸收外资保持强劲势头。

     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稳步发展  内蒙古充分发挥毗领蒙古国、俄罗斯的区位优势,积极鼓励和扶持具备一定条件和实力的企业走出去,截止2014年末,全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项目累计完成营业额12.42亿美元,累计设立境外企业339家,中方协议投资总额70.82亿美元。内蒙古对外经济合作市场已拓展到亚洲、欧洲、非洲、北美洲、大洋洲等五大洲,投资合作领域也不断扩大。

      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  近年来,随着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,内蒙古扩大对外开放的需求日益迫切,与国内外的交流合作正在不断加强。面向未来,内蒙古将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,大力推进向北开放,秉持“亲诚惠容”理念,积极融入国家“一带一路”和“中蒙俄经济走廊”建设,进一步拓展同蒙俄交往合作领域,加强基础设施、经贸、人文等方面的务实合作。

      美丽富饶、开放包容的内蒙古欢迎您!